为积极响应暑期大学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号召,切实守护儿童暑期快乐成长之路,数学学院“春泥计划”儿童陪伴教育关爱实践团于8月4日至15日再度启程,走进曲靖市麒麟区开展儿童教育关爱活动。这是团队四年内第二次扎根此地,用持续地陪伴与教育,让陪伴的温暖始终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。实践团根据当地相关要求、人文环境、地理气候、文体活动条件,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暑期课。
沟通新“语”宙:手语课堂搭建心桥
心理健康是儿童成长的基石。实践团以一句“你好”、一声“谢谢”开启互动,带领孩子们模仿练习,快速拉近彼此距离。随后聚焦“对不起”“我很关心你”等日常高频语句,成员们先示范标准手势,再逐一点评纠正细节,引导孩子们精准掌握,最后的“情景对话”环节,让孩子们在模拟交流中巩固所学,在无声的语言里,搭建起一座直达心灵的沟通桥梁。
学业引路人:作业辅导助力成长
知识的海洋里,温柔的指引比直接的答案更有力量。每天的作业辅导时间,实践团按年级分组陪伴:低年级孩子算算术卡壳时,就用桌上的文具当教具,一步步引导计数;高年级学生解题没思路,便引导他们找出题干关键信息,寻找解题突破口。

图为志愿者辅导时的照片
遇到错题不是直接给答案,而是循循善诱、引导思考:“换个角度想想,这里是不是有其他可能?”当孩子靠自己算出正确结果时,眼里亮起的光,正是知识探索的快乐。辅导结束后,孩子们会主动整理桌面、摆放文具,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细节中悄然养成。
创意小天地:不织布DIY点亮童趣
每个孩子的心里,都藏着一片充满想象的天空。为让这片天空更辽阔、更精彩,实践团特意准备了不织布DIY活动。孩子们发挥奇思妙想,将名字、云朵、动植物等元素融入作品,用双手编织童趣。一小时创作后,大家依次上台展示,分享创意故事。这场活动不仅培养了创造力与专注力,剪裁拼贴中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,作品展示时增强了自信与表达力,更在集体协作中激发了团队意识,还借自然元素传递了环保理念,让艺术启蒙与能力培养同步发生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:巧手剪童趣
传统文化的魅力,藏在亲手触摸的温度里。准备好材料,实践团成员现场演示剪纸步骤:折叠纸张、勾画“春”字、细致裁剪。过程中,有的孩子剪出平面半成品,有的做出立体“春”字,指尖流转间,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彩。活动以立体“春”字为载体,融合镂空、折叠技法,将平面图案变为三维艺术,让传统符号展现现代美感,更借作品传递新春喜庆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中焕发青春活力。

图为小朋友完成剪纸时的照片
逛三园·益智游戏:快乐学习
“逛三园,什么园?动物园!”“老虎!”“孔雀!”……从蔬菜园的番茄黄瓜到文具园的钢笔橡皮,同学们思维飞速切换,说错了也不怕。在欢声笑语中,他们不仅巩固了已有知识,还接触了新词汇和新概念,为思维发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。

图为小朋友玩游戏时的照片
光影伴成长:动画电影传递力量
光影里藏着成长的力量。《小虎墩大英雄》的放映,让勇气的种子悄悄发芽。观影时,孩子们完全沉浸在剧情中:被小虎墩的冒险历程牵动心弦,看到他的勇敢时满眼钦佩,遇紧张刺激或幽默情节时,现场呼声与笑声交织。影片不仅带来视听享受,更传递了勇气、成长与担当的精神,在轻松的娱乐中播下责任的种子,启发孩子们思考如何以小力量担起大责任。
12天的陪伴,数学学院“春泥计划”实践团用真心滋养着44位孩子的心灵。从知识传递到心灵关怀,从创意启发到品德

塑造,每个活动都凝聚着成员的心血。未来,团队将继续带着温暖与责任前行,陪伴更多孩子在爱中绽放光彩,用青春力量为基层儿童发展续航,以扎实行动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,让这份关怀成为点亮成长之路的持久光芒,温暖而坚定地照亮孩子们的未来。
图为志愿活动结束时大家的合照
数学学院团委
2025年8月16日